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后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第一、 根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于亳。成湯是一個圣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后,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第三、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第四、 以人名為姓。是鄭穆公的后代。鄭穆公,其后人有孔張,他的支庶子孫亦為孔氏,此為出自姬姓的孔氏別支。見《左傳》。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啟,即其遠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宋,都于商丘。五傳至于弗父何,禮讓其國于其弟宋厲公,自為宋國大夫(《孔子家語》),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從此,厲公一系世掌宋國君權,維系著并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一系則成為宋國輔政公族,保持著宋國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再三傳為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以謙謙君子知名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于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樓背,三命而籌折,鞠躬如也。他連走路也靠墻循邊,不爭于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時,情況則大為惡化。嘉作來較公大司馬,窮兵黷武,“十年而十一戰”,民怨沸騰。可巧政敵太宰看上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與之相遇于途,“目逆而送之,曰:美麗艷”(《左傳》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濟私,利用國人的不滿情緒,捍然發動政變,殺孔父嘉。鼓公出面干涉,被就。太宰督納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結束世為大夫的貴族生涯,一落千丈,淪為平民。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難于魯,卜居于曲阜東昌平鄉之販邑。子孫襲姓孔氏,遂為魯人。心有余悸的孔氏子孫,隱姓埋名,一連四世皆不顯,一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紇,才稍有事跡見載于史冊。
叔梁紇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紇是其名,稱“叔梁紇”是尊稱。長于吸邑,又稱瞰叔紇。叔梁紇腰圓體壯,雷力過人。嘗為大夫孟獻子武士,頗以勇武聞名于時。《左傳》襄公十年載:公元前563年,叔梁紇隨諸侯軍討伐伯陽。伯陽雖是個附庸小國,卻長于詭計。當諸侯軍兵臨城下四面楚歌之時,伯陽人大開城門,妄稱受降。諸侯軍不知其詐,狠然爭入,軍人方半,伯陽人猛然放下高懸的城門,諸侯軍有被攔腰截斷,各個殲滅的危險。叔梁紇見勢不妙,雙手托住千斤城門,呼令諸侯軍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七年后,叔梁紇與大夫臧孫紀同守防邑,被齊軍團團圍困,眾寡懸殊,動彈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紇偵察好敵情,挑選精壯三百,披堅執銳,乘間突圍。將臧孫給送出重圍,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重返防邑堅守。一往一來,如入無人之境(《左傳》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謀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諸侯。后升為吸邑大夫。孔氏子孫終于向久違了的貴族集團邁進了一大步。
叔梁紇先娶施氏,連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腳。叔梁紇為使先人香火有后,以便重振家業。于是,在60余歲的翩翩老矣之年,還向顏氏求婚。顏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愿意嫁給這位盡管是英雄的老人,但三女徵在卻慨然允婚,并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產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生時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禱于尼山,因字仲尼。關于孔子出生,還有一個公案。《史記》說:“紇與徵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史記》三家注,說是紇年長,徵在少,不合“壯室初等”之禮,非禮曰野,故曰“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