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前三季度,山東高新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為56.9%,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5%,高于全部規上工業2.3個百分點。
數據背后,科技創新起到關鍵助推作用。近年來,山東以制度保障引領創新突破,實施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破除產學研深度協作壁壘,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通過發揮科技型領軍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改革釋放人才創新活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支撐。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有利于全面激發科研人員科技創新活力。
“我于2016年參加工作,當時沒有這么多晉升路徑可供選擇,挺擔心自己的學術生命力?!鄙綎|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趙圣堯告訴記者,他專攻產業化應用,這個專業應用性強,但對發表論文幫助卻有限。
趙圣堯所焦慮的,也是長期阻礙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觀能動性的絆腳石——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長期存在“唯論文”傾向,相對忽視科研實際貢獻、應用價值、創新質量等其他重要因素。
搬掉“絆腳石”,需要從實際出發推進改革。
2024年1月,山東正式啟動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明確山東大學、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等20家改革試點單位,聚焦國家和省重大攻關任務類、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社會公益研究類四大類人才,分別承擔相關改革試點任務,探索實現“不唯帽子唯實績、不唯頭銜唯能力”,進一步破除科技人才評價標準“一刀切”等瓶頸。
在人才分類評價方面,山東大學設置教學科研型、應用技術開發型、學科交叉型等不同崗位類型。趙圣堯選擇的是應用技術開發型崗位,“這一崗位要求申報人結合自身專業背景與學科優勢,以科研工作服務于企業需求,推動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他說,目前不僅職稱得以晉升,還獲得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取得授權發明專利十余項。
在評價精準性方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為申請應聘高級職稱的科研人員建立國際“小同行”評價機制,突出強調人才科學價值評價的國際性和精準性;在評價科學性方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根據醫療行業的特點,將行業診療規范或指南撰寫、新技術開展、疑難危重病例搶救、重要學術組織任職等納入臨床業績成果范圍;根據醫學科技創新的發展要求,在科研代表性成果中增加多中心臨床試驗項目、專利成果轉化等內容。
技術人員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的波米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工作(2023年10月27日攝) 張善臣攝 / 本刊
讓企業站上科創C位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山東堅持讓企業做科技創新的“出題人”和“答題人”,支持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科研攻關,近三年省重大科技項目中,企業牽頭的比例超過了70%。
進一步深化改革,山東在深入分析“由誰來創新”“動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問題的基礎上,多維度制定“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體系。
例如,山東出臺《科技創新引領標志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聚焦11條標志性產業鏈,提出29個科技攻關的戰略領域,系統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提出將企業牽頭重大科技項目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將依托企業建設省重點實驗室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等等。
此外,為促進“專家與企業家”“成果與市場”的雙向精準對接,山東重點打造“山東好成果”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活動,聚焦標志性產業鏈和創新平臺,有組織地遴選和發布重大科技成果,為技術找場景、為成果找市場,更快將“技術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
在首次評選的“山東好成果”中,20項入選或提名的創新成果,有15項的第一完成單位為企業,這也反映出產業創新動能強勁,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高。
制度保障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時,企業往往要面對高不確定性風險、資金不足、獲取創新資源受限,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緊密,創新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等一系列困難。
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山東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組建創新聯合體,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在研發礦用輪胎時,青島雙星重塑了設計、研發、生產的全流程。其間為了啃下大量的研發任務、海量產線實驗,在政府支持下,企業與青島科技大學共建山東省高性能綠色輪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在2年多時間里用6項省部級研發課題,促進了礦用輪胎投入市場。
產學研結合得越緊密,產業發展才越從容不迫。
“間苯二酚、對甲基苯酚和對甲苯磺酸是醫藥等領域的重要化工原料,但傳統制備工藝高污染、高能耗,無法滿足環保要求?!睗鷮巸|聯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大利說,產業一線的迫切需求倒逼企業謀求創新。
2023年7月,青島科技大學與億聯化工簽訂獨家技術轉讓合同,三個產品生產工藝包技術轉讓費總計2.2億元。這讓學??蒲袌F隊多年努力得到回報,企業則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中占得先機。技術成果正式投產運營后,預計年均銷售收入超10億元,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00余噸。
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山東一方面聚焦關鍵環節,布局建設6家概念驗證中心、25家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強化開放服務,加速推動科研成果的概念驗證、二次開發、工藝驗證和中試熟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成果轉化服務,建設多家國家級與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以及國家級與省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培養7200多名技術轉移人才,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
為進一步拉近產學研關系,山東還著力打造集成果展示、技術交易、企業孵化、融資路演等功能于一體,線上線下相結合、市場化運作、實體化運行的山東科技大市場。“2024年,大市場掛牌交易科技成果1000余項,預計市場交易額超過10億元?!鄙綎|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孫海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