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今天的中國正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引領世界發展前進的方向,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有效地提高了我國文化軟實力、彰顯了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了中國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和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文化軟實力基礎,猶如一座蘊藏無盡寶藏的寶庫,為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源遠流長。“和為貴”“協和萬邦”等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和平、和諧的不懈追求。在國際事務中,中國始終秉持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體系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諸如此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主張的和合觀念已經在世界站穩腳跟并逐步打破西方話語在世界的長期壟斷。協和萬邦的國際觀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形成了鮮明對比,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有效回應“中國威脅論”。這種以“和”為核心的價值觀,與當今世界追求和平與發展的主流相契合,為中國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同和尊重。以傳統文化中的“和”為引領,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智慧和方案,不斷提升著自身的國際話語權,向世界傳遞著中國對和平的珍視與堅守。
傳統文化中的“仁”,也是助力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重要力量。“仁者愛人”,強調關愛他人、尊重生命。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積極開展人道主義援助、參與國際抗疫合作,展現出大國的責任與擔當。這種仁愛之心,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溫暖、可親的中國形象。通過踐行“仁”的理念,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為提升國際話語權奠定了堅實的道德基礎。當今世界,沖突與矛盾不斷,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仁”在國際層面的體現和延伸。這一理念強調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仁”的理念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為,使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種和平外交的實踐與“仁”的精神相契合。“不對抗、不結盟、不沖突”的政治互信之路能夠促進世界各國實現真正人類共同體。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而產生的新型義利觀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構建提供了基礎,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滋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智慧,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讓世界更加關注和傾聽中國的聲音。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文學、武術等,也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載體。中國的京劇、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人民的目光。通過舉辦文化展覽、藝術演出等活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學作品,如《論語》《道德經》《紅樓夢》等,也在國際上廣泛傳播,為世界提供了了解中國思想和價值觀的窗口。中國武術更是以其剛柔相濟、強身健體的特點,受到全球愛好者的追捧。這些傳統文化的瑰寶,成為了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梁,有力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京劇的臉譜,如同一張張絢麗的名片,展示著中國文化的多彩。像梅蘭芳大師的京劇表演,讓世界領略到了京劇藝術的魅力。書法的線條,恰似靈動的音符,奏響中國文化的樂章。王羲之的《蘭亭序》等書法名作,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書法的神韻。武術的招式,猶如勇猛的戰歌,彰顯中國文化的力量。李小龍的功夫電影,讓世界對中國武術充滿向往。
進入新時代,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話語權的建設,強調要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通過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實現中國話語權“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歷史跨越。我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傳統文化之力,揚中國國際話語權之帆。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曲阜師大報》
作者:孔娟 中共曲阜市委黨校國家公務員培訓管理科副科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