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事戶外游玩、體育鍛煉、健身活動等運動時,如果不慎發生踝關節扭傷,正確及時地進行應急處理十分關鍵,是保障生命安全、提高運動質量的重要舉措。我們很有必要掌握踝關節扭傷后的急救措施,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盡可能地預防踝關節扭傷。就這一問題,我們邀請了曲阜中醫藥學校高級講師、曲阜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師王立星同志為大家作科普。
一、什么是踝關節扭傷?
王立星:踝關節位于小腿與腳的連接處。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損傷,往往因踝關節驟然向一側過度活動,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過度牽拉、撕裂等原因造成。扭傷后,損傷程度可能從輕微的拉傷到嚴重的肌肉撕裂,甚至肌腱完全斷裂。盡管發生骨折的情況較為罕見,但在有些情況下仍會出現韌帶損傷或小的撕脫骨折。
二、發生踝關節扭傷后有哪些癥狀?
王立星:踝關節扭傷的表現因人而異,通常有關節不穩定、疼痛腫脹和運動功能受損等癥狀。
1.疼痛:扭傷后,踝關節周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活動或按壓時疼痛會加劇。
2.腫脹:扭傷導致局部軟組織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增多,從而引起腫脹。腫脹程度與扭傷嚴重程度相關,扭傷嚴重時腫脹加劇。
3.活動受限:扭傷可能影響踝關節的屈伸活動和內外翻活動,導致運動功能受限。嚴重時,患者可能無法行走或負重。
4.皮下瘀斑:扭傷較重時,皮下出血可形成瘀斑。瘀斑的顏色和范圍與出血量和時間有關。
5.其他癥狀:如果在扭傷的同時伴有骨折或脫位,還可能出現明顯的局部畸形、關節摩擦音、骨摩擦感。
三、出現踝關節扭傷后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王立星:當踝關節扭傷發生后,應采取正確、及時的急救措施,在阻止傷情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減輕傷者的痛苦程度,為后續的治療創造條件。如果在現場發現傷情嚴重、發展迅速,出現明顯的畸形、腫脹、劇烈的疼痛等癥狀,應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及時送醫規范治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急救措施:
1.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動,避免進一步損傷。讓患者坐下或躺下,盡量減少受傷踝關節的負重。不要隨意搬動或搓揉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冷敷(Ice):在扭傷后的72小時內,用毛巾浸冷水或使用冰袋冷敷腫脹處,每次持續15-20分鐘,每隔2-3小時冷敷一次。注意用冰袋冷敷時,用毛巾或布料包裹冰袋,避免冰袋直接接觸皮膚,防止發生凍傷。
3.加壓包扎固定(Compression):使用彈力繃帶對受傷部位進行加壓包扎,以減輕腫脹和出血。包扎時要注意松緊適度,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4.抬高患肢(Elevation):如有條件,可將受傷的踝關節抬高,有利于緩解腫脹和疼痛。
為了便于記憶,以上的四個步驟,可以縮寫為單詞"RICE"。這些措施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減少腫脹,促進受傷組織的恢復。在實施“RICE”急救措施的同時,如果癥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
特別提示,踝關節受傷,72小時內不要熱敷受傷部位,以免加重出血和腫脹;72小時后如果腫脹得到控制,可以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和傷處的恢復。
四、如何預防踝關節扭傷?
王立星:預防踝關節扭傷是保證生命安全、提高運動質量的重要環節。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預防方法:
1.增強安全意識:要盡量避免一些容易導致踝關節扭傷的不安全因素,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地面是否濕滑,上下樓梯時集中注意力,避免因分心踩空導致扭傷。
2.運動之前充分熱身:在進行體育活動前,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特別是針對踝關節的熱身,如旋轉腳踝、跳躍等,以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3.佩戴護具:對于容易扭傷踝關節的人群,可以在進行劇烈運動時佩戴護踝等護具,以提供額外的支撐和保護。
4.加強鍛煉:通過加強小腿和腳部肌肉的力量訓練,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減少扭傷的風險。例如,可以進行提踵練習、單足站立等。
5.選擇合適的鞋子:確保鞋子合腳、支撐性好,特別是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應穿著專業的運動鞋,以減少扭傷的可能性。
6.注意環境安全情況:要注意觀察活動現場的實際安全情況,比如在不平整或濕滑的地面上運動時要格外小心,避免突然變向或急停急起等動作,以減少踝關節扭傷的風險。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踝關節扭傷現場處理”海報
本科普所用插圖均來自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