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越冬管理技術指南
全國畜牧總站 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
一、引言
冬季低溫環境給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犢牛健康帶來嚴峻挑戰,易誘發腹瀉、肺炎等疾病,影響犢牛存活率和養殖效益。本指南立足實際生產需求,內容涵蓋犢牛從出生到斷奶階段的飼養管理、保溫措施、健康管理及疾病防控措施,旨在指導養殖戶做好犢牛冬季飼養管理,提高犢牛冬季成活率和養殖生產水平。
二、新生犢牛(0-7天)的飼養管理
新生犢牛因體溫調節能力弱,對寒冷環境極為敏感,實施精細化管理對新生犢牛健康和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初生管理:犢牛出生后,應立即擦干體表,斷臍消毒并飼喂初乳,初乳應在出生后2小時內完成第一次飼喂,并于12小時后補飼;對于弱犢,或者母牛初乳質量不好、數量不足,可采取灌服方式飼喂初乳;初乳飼喂量一般為2~4kg/頭,溫度38~40℃。犢牛吃初乳時間越早越好,吃得越多越好。對犢牛吃不完的優質初乳,可以2kg/袋的方式冷凍保存;需要時以50℃水浴解凍,用以飼喂新生犢牛。
保溫措施:當環境溫度低于5℃時,要設置防風、帶有加熱裝置的犢牛島,可以購買成品犢牛島,也可自制半封閉圍欄,島(欄)內上方安置50~100瓦左右功率的保溫燈,使島(欄)內溫度保持在20~25℃。島(欄)內還應鋪設柔軟干燥的墊草,厚度不少于30cm。服用初乳且完成各項處理的犢牛,要及時放置到保溫、安靜的犢牛島(欄)內,使其被毛盡早干燥,以提升犢牛御寒能力,并使其得到充分休息。島外環境氣溫極低且防風效果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給犢牛配備保溫馬甲進行御寒。
環境與衛生管理:通風與保溫方面,空氣質量對犢牛健康至關重要,牛舍需保持良好通風。當通風和保溫不能兼顧時,要以首先保證空氣質量為第一原則。給牛舍通風時,要防止風直吹犢牛體表,特別要注意避免賊風。環境衛生方面,及時清理污染墊草,保持墊草干燥,墊草厚度始終不低于30cm,防止犢牛因腹部著涼引發腹瀉和呼吸道疾病。犢牛轉群后要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確保下批犢牛的安全。
三、7日齡至斷奶犢牛的飼養管理
在北方地區冬季低溫條件下,對7日齡至斷奶階段的犢牛給予科學飼養管理,可顯著提高其生長性能,有效降低疾病發生風險。
飼養管理:堅持母子分開飼養、每日定時哺乳的飼養原則。犢牛與母牛要分欄飼養,選擇在飼喂母牛時給犢牛哺乳,日哺乳2次,每次時長為1~1.5小時。犢牛區設置犢牛補槽,補飼犢牛料、優質干草和適溫飲水(20~30℃)。犢牛料要少量多次投喂,保持新鮮,避免霉變。飼養密度需合理控制,每頭母牛12~15㎡,犢牛2~4㎡,確保活動空間充足。
該階段犢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增強,以防風、鋪設干燥厚墊草和飲用溫水為主要防寒措施。
健康管理:7~10日齡時,對犢牛實施去角,建議優先使用去角槍,去角膏次之,以降低應激。20日齡時,對犢牛進行驅蟲。免疫程序包括:20日齡接種牛瘟疫苗,35~40日齡接種犢牛副傷寒菌疫苗,60日齡接種牛瘟、肺疫及丹毒三聯疫苗。
犢牛斷奶:犢牛每日精料采食量達到1.0kg且體況良好時,可斷奶,斷奶月齡宜為2~3月齡。斷奶應循序漸進,逐步減少哺乳次數直至完全斷奶,避免斷奶與分群、換料同步進行,以降低應激反應。對于體弱犢牛或者患病犢牛,適當延遲斷奶日齡。
牛舍環境:犢牛圈舍環境需保持干燥和良好通風,但要避免直吹,犢牛趴臥區域需鋪設干燥厚實的墊草。要注意保持母牛乳房衛生,以降低犢牛腹瀉和肺炎發生率。
四、斷奶犢牛飼喂與保暖管理
冬季低溫環境下,科學高效飼喂與保暖措施對于斷奶犢牛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防控至關重要。
防寒措施:斷奶犢牛的抗寒能力相對新生犢牛更強,此階段防寒措施除防風、厚墊草、飲用溫水外,還要保證新鮮的空氣質量,營養豐富、充足且能夠自由采食的犢牛料。防風措施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農區秸稈豐富地區,可充分利用秸稈草捆,既能滿足防風需要,還可解決墊草問題,但應高度警惕火災風險,注意做好防火。
飼料與飲水管理:冬季需保障犢牛充足的營養供應,精料和優質干草是犢牛能量的主要來源。精料應每日少量多次投喂,保持新鮮,避免凍結或霉變;優質干草要柔軟、干燥、潔凈,便于犢牛自由采食。此外,飲水溫度應控制在20~30℃,促進犢牛瘤胃菌群穩定發育,同時避免因飲用冷水導致能量消耗。
延遲斷奶與高能量補充:在極寒條件下,為減少犢牛低溫應激,可適當延遲斷奶7~10天,為犢牛提供更多乳能量。斷奶后,應增加高消化性飼料(如高能量顆粒飼料)供應,以滿足能量需求,同時逐步增加精料和干草的飼喂。注意避免斷奶、分群、換料等操作同步進行,減少應激疊加對犢牛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
犢牛保溫馬甲:保溫馬甲是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的保暖方式,適用于中小規模牛場。試驗表明,穿戴馬甲可使犢牛瘤胃鼓氣、腹瀉、肺炎等疾病的發生率降低約18%,治療費用減少77%。每件馬甲成本約40元,且可重復使用,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實用的特點。
供暖技術:犢牛圈舍設計需兼顧保溫與通風。條件較好的牛場可以采用保溫燈或暖棚,為犢牛提供局部舒適區域;也可以使用暖風機和風管送風系統,通過精準控制出風口的溫度和風速,確保犢牛活動區的適宜溫度和良好空氣質量。此外,在趴臥區域的地面鋪設供暖管道或橡膠墊加熱板,不僅能提升犢牛舒適度,還能有效降低腹瀉率和肺炎發生率,并顯著提高犢牛日增重。
五、健康與疾病預防
腹瀉防控:腹瀉是冬季犢牛常見疾病。為預防腹瀉發生,需保持犢牛圈舍干燥清潔,鋪設30cm厚的墊草,飲用20~30℃的溫水,降低腹瀉發生風險。同時,精料與干草應保持新鮮無污染,防止凍結或霉變,確保犢牛充足的營養供應。
肺炎防控:為預防肺炎發生,需優化通風條件,保證最低通風量,改善圈舍內空氣質量,但要避免賊風直吹。此外,使用犢牛馬甲或保溫燈可明顯提升保溫效果,有助于減少寒冷引起的應激和疾病,對3~4周齡以下犢牛尤為重要。
健康監測與免疫管理:健康監測與免疫管理是關鍵措施,每日需檢查犢牛的食欲、精神狀態及糞便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嚴格按照免疫計劃接種疫苗,以增強抗病能力。
應急預案:針對暴風雪、停電等突發事件,應提前準備飼料、墊草和應急供暖設備,確保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保護犢牛安全與健康。
六、結論與展望
科學的越冬管理技術是保障犢牛健康生長的基礎。本指南基于寒冷地區實際情況,系統總結了從新生犢牛到斷奶階段的飼養管理、保溫措施、健康管理及疾病預防措施,操作性強,對中小型養殖戶和規模化牛場均適用。合理運用本指南的技術措施,有助于降低因寒冷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并為實現健康、高效和可持續的肉牛養殖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