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
這里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遠古時期
這里是東夷族部落的居住中心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此綿延
5000多年前
這里是黃帝誕生地、少昊之墟
“三皇五帝”在此留下神蹤偉績
3000多年前
這里是商殷故國、魯國故都
群賢薈萃、人才濟濟
2500年前
這里圣人輩出
“至圣”孔子在此傳道
創立儒家學說
曲阜這座古老的城市
有著諸多
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關的
人物、典故、文物、典籍
“法治曲阜”微信公眾號開設
“曲阜法治文化”專欄
旨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首先,德主刑輔。
這是儒家關于德刑(道德與法制)關系的一個基本觀點。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他認為,嚴刑峻罰雖然能起到威懾作用,使人們不敢犯罪,但是內心卻認識不到犯罪的可恥,以道德教化人們,人們有了恥辱之心,就會自覺地避免犯罪??鬃釉谶@里表達了這樣一個看法,那就是刑罰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獨尊、迷信刑罰,他的宗旨是重德輕刑。“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
荀子提出“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提倡道德,主張少用刑罰。董仲舒明確提出“ 刑者德之輔”(《春秋繁露·天辯在人》),把德與刑之間的關系明確揭示出來,即德主刑輔。
其次,禮法融合。
儒家的“禮”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著西周以來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風俗禮儀,是以血緣為紐帶,以君臣父子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度”。
孔子重視禮之本,反對禮流于形式?!岸Y,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八佾》)他提倡“為國以禮”,認為國家政令是人們必須遵守之禮,所以失禮就要接受懲罰。在孔子這里,初步體現了禮與法相融合的傾向。
真正奠定禮法融合思想基礎的是荀子,他結合儒家重禮和法家重法的思想,形成了禮法并施,即“隆禮重法”的思想,開禮法融合之先河。
最后,情法互補。
儒家以血緣親情為基礎,建立其宗法等級制度,主張德主刑輔、禮法融合。
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補,“國法的制定以倫理綱常為知道原則,同時又是倫理綱常的具體化?!比纭案改赴耸撸蛔硬粡恼?;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禮記·王制》)等規定都是倫理人情的法律化。
在儒家看來,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會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則興,法逆人情則竭”,法與人情相結合,才更易為人們所接受。